国会图书馆“塑造美国的历史名著”(六):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美中報道)
10月26日,国会图书馆与C-SPAN合作播出了介绍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访谈,请来印第安纳州巴特勒大学英语系的安德鲁·利维(Andrew Levy)教授,与观众/听众交流美国近代文豪的这部著作。
国会图书馆“塑造美国的历史名著”(六):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节目视频截图(C-SPAN/国会图书馆,下同)
在讨论《哈克贝利·费恩》这本书对美国社会的影响时,安德鲁教授指出:以往不是没有人试图用老百姓的语言向大众普及当时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例如梭罗和惠特曼,还有本系列第一讲介绍的托马斯·潘恩和他的《常识》一书。但是论及他们所用的文字语言,则远不及马克·吐温借由两个孩子及相关人物口中所说出来的,它们才是那个时代底层社会真正熟悉的话语。马克·吐温这位美国民俗协会的著名会员,创造性地使用时代的口述语言,将严酷的现实社会面临的问题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这本书一经出版,先在英国和加拿大然后在美国大受欢迎,十分畅销。但是作为早前《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姐妹篇,在进入现代之后曾经一度因为书中有两百多次使用了种族隔离时代南方对黑人的称谓,因此曾经引起许多争议,美国一些地方的图书馆和学校曾经将《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列为禁书。安德鲁教授则认为,如果要破除偏见,你就不能将一个复杂的人或事简单化,这应该是马克·吐温力图通过这样一本书来对时代的偏见加以鞭挞,因此它具有强烈的反种族主义内涵。
事实上,安德鲁教授指出,马克·吐温书中的黑人主人公用的是在白人中常用的名字吉姆,而且作者本人在生活中也是种族主义的反对者,他曾经(应该不止一次)在现实生活中训斥白人男孩对黑人孩子使用N词。
哈克贝利·费恩与吉姆乘坐木筏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逃避追捕。
在节目问答环节中,有听众提问《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否仍然应该在英语课程中教授或加以编辑。安德鲁教授认为它不应该在编辑之后以供阅读。对于年轻读者来说,老师应该帮助他们理解马克·吐温这个人,而不是对这本书的语言、更不是对故事本身进行审查。《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文学的经典著作。无论黑人白人还是任何其他作家,从那时起,就一直在回应这本书所展现的力量。
这期节目还介绍了马克·吐温成长的故乡、位于密苏里州汉尼拔市的哈克贝利·费恩自由中心,以及那里的“吉姆之旅”博物馆。博物馆介绍了《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吉姆的原型丹尼尔·夸尔斯(Daniel Quarrels)。马克·吐温出生于距离汉尼拔大约60公里、一个叫做佛罗里达的农场,小时候他常在夏天回到那里,在农场认识了丹尼尔叔叔和汉娜阿姨,他们一起玩耍,马克·吐温称丹尼尔为叔叔,认为他是最聪明的人之一,两人的关系十分亲密。据博物馆介绍,马克·吐温是第一位将被奴役的人描绘成一个真实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白色人种所有物的白人作家。他在自传中曾经说过:“丹尼尔叔叔是我创作吉姆的原型。”丹尼尔后来一直在汉尼拔生活,并在那里去世。这座博物馆致力于为当地社区发展做出贡献,展示我们——白人与黑人——从一开始就在这里,获得自由的丹尼尔也在这里。(雾谷飞鸿Jia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