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年彭德怀骨灰葬在弟弟身边,彭钢落泪:我终于实现您的遗愿了(美中報道)
1999年,彭德怀的侄子侄女将他的骨灰送到了湘潭老家,将其葬在了弟弟身边。在墓前,彭钢落泪道:“伯伯,咱们回家了,我终于实现您的遗愿了!”
在伯父墓前,彭钢想起了两人相处的点点滴滴......
01心酸的童年
湖南湘潭县石潭镇乌石乡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好地方。漫山遍野的棕榈、毛竹、杉树、山茶,把充满了灵秀和灵气的乌石峰点缀得更加郁郁葱葱,分外妖娆。
20世纪初,在乌石乡一户姓彭的贫苦农民家里,老大得华、老二金华、老三荣华健康地成长着。这哥仨都投身于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之中。
彭得华也就是后来的彭德怀,著名的红军将领,后来成为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和开国元帅。彭金华、彭荣华也相继加人了中国共产党,在家乡做党的地下工作。
一个腊梅怒放时节,彭荣华娶邻村姑娘龙国英为妻。1938年冬天,龙国英又临产了。一阵撕心裂肺的阵痛后,一个小生命降临人间。这是彭荣华的第六个孩子。
望着女儿娇嫩的脸蛋儿,他仿佛看到了一朵不畏严寒的玉兰花。长女称秀兰,次女叫爱兰,给小女取名玉兰吧!
1940年农历九月初三深夜,国民党军队偷偷包围了彭家,玉兰的父亲被敌人的子弹击中,壮烈牺牲。二伯父彭金华同时被捕,不久即惨死在国民党的屠刀之下。
彭德怀得知弟弟遇害的消息,立即致电蒋介石,请他严惩凶手,可是蒋介石却避而不答。
彭家兄弟的鲜血染红了乌石乡的土地,龙国英和二嫂含泪将彭家兄弟的遗体合葬在一起。这年,龙国英才29岁。
面对六个失去父亲的孩子,母亲无声无泪,紧紧抱着不满两岁的玉兰,不知后面的路向何处去。
因为生计所迫,14岁的大姐秀兰被迫出嫁,12岁的大哥给人当学徒,10岁的二哥出外谋生,8岁的三哥给地主放羊,6岁的二姐爱兰洗衣做饭。刚刚5岁的玉兰为了帮妈妈一把,也上山砍柴,背篓子、打猪草、挖野菜。
一年冬天,玉兰光着脚上山砍柴,在冰天雪地里冻得瑟瑟发抖,柴刀砍在冻僵的手上,顿时鲜血直流。
在扛起柴禾回家的路上,又被一条恶狗咬得血淋淋的。她哭着,瘸着,雪地上留下了两串深深的血脚印。
母亲见状,忙把女儿搂进怀里,娘俩抱头痛哭一场。国民党对参加革命运动的彭家恨之人骨,连小孩也不放过。多次抄家搜山,企图斩草除根。
懂事的玉兰和二姐爱兰为了不给乡亲们添麻烦,经常跑到山上的坟地里过夜。她紧挨着二姐,蜷缩在坟地里,瞪着眼睛企盼天明。
艰苦的生活,磨炼出了玉兰倔犟的性格,也由于脾气犟没少挨打。母亲龙国英是一名中共党员,经常和农友们一起开会。
生性机敏的玉兰,六岁时就像男孩子一样爬树,藏在树冠下为与会人员放哨。一旦发现情况,她就从树上滑下来,学几声鸟叫报警。
湖南解放前夕,社会秩序混乱。为了防止国民党对中共烈士后代下毒手,中共地方组织便将玉兰兄妹接到石潭镇隐藏起来,并改姓为胡。
由于东躲西藏,风餐露宿,以至于彭玉兰后来落下了胃疼的病根,身体瘦弱得像一棵豆芽菜。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她终于进入了梦寐以求的课堂。1950年初,彭玉兰作为烈士遗孤,被送到北京华北小学读书。
这年秋天,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兼第一野战军司令员的彭德怀从西北来北京开会,彭玉兰第一次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大伯父!
彭德怀进京受领抗美援朝任务,中央已决定彭总挂帅出征。出国前的一天晚上,他把侄女接到自己下榻的北京饭店。
异国作战,情况复杂,战火无情,生死未卜,他想在出征前多给这个从小失去父亲的孩子一些父爱啊!
可等他从中南海开会回来时已经是深夜了,看到侄女躺在地铺上睡着了,便把她抱起来放到床上,而自己却和衣睡在地铺上。
次日,彭总就离开了北京。1953年,彭德怀从朝鲜战场归来,把侄女接到中南海永福堂一同居住。
02彭德怀关爱侄女
第一次见到伯父,彭玉兰有些拘束。中南海戒备森严,她还是喜欢轻松活泼的学校。因此,一直到初中,她都是住校,只有周末才回家。
从苦难的童年走过来的彭玉兰,分外珍惜读书机会,学习特别努力。她只用三年时间就连跳几级,读完了小学的全部课程,并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师大女附中。
彭玉兰兴趣广泛,除按时做完学校规定的功课外,每天还要坚持看大量的课外书籍。《战争与和平》《复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毁灭》、《古丽娅道路》、《青年近卫军》《卓娅和舒拉的故事》、《远离莫斯科的地方》《勇敢》……
这些名著,开阔了她的视野,培养了她刚强的性格,也提高了语文水平。
在永福堂地方不大的庭院里,长着几棵茂盛的杏树和海棠树。收获季节,树枝上结满了黄澄澄的杏子和红黄相间的海棠,十分诱人。
幼年爬树放哨的经历,刺激了彭玉兰,尽管她已是十五六岁的大姑娘了。她多次爬上树梢摘海棠,然后拿到学校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1953年7月,在和美国签订停战协定后,彭德怀回到北京,负责主持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
由于彭德怀的妻子浦安修经常出差,家中总是冷冷冷清清的,彭德怀便让她走读。起初,彭钢不领情。
后来,彭德怀身边的人轮流做工作。她想了想,提出了一个条件:给自己买一辆自行车。
让他没想到的是,一向节约的彭德怀还真给她买了一辆自行车。彭钢将这辆自行车视作珍宝,格外珍惜。
彭老总一生没有儿女,因此格外疼爱这个侄女。平时,一到放学时间,他便不停地在院子中来回踱步,担心着侄女的安全。
之后,彭玉兰和伯父之间的感情愈发融洽。她每次写作文,彭德怀都会看。有时,看到老师批语说有写作才能之类的话,他看后说:“小孩子家家,能有什么写作才能!”
彭钢住进中南海后,印象最深的就是住房很紧张。看到这种情况后,一向不讲情面的她向组织为侄女要了一套房子。
1955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曾经为国家作出贡献的将领们评定军衔,彭德怀被评为元帅。
授衔当天,他穿着黑色礼服回家,对侄女说:“你看,这件衣服像不像是女的穿的衣服!”
当时,她对元帅这个军衔还没有什么概念,但还是高兴地说:“这不是你们定的衣服吗,还有什么可说的。”
彭钢和伯伯彭德怀之间感情不仅像父女,又像朋友,更像是知己。比如彭玉兰喜欢游泳,可家里没有热水洗澡。
彭德怀见状,便端着一盆水端到院子中晒热,等她回来用。即便是亲生父母,也很难做到这样。
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颁布后,彭玉兰看到其中有限制招收女兵的条文,很是想不通,就追问伯父:“为什么男女不平等,只招男兵不招女兵,这个《兵役法》不好。”
彭德怀笑了笑说:“玉兰啊,女孩子生理情况特殊,当兵打仗同居住,确实是不方便啊!”
彭玉兰还是不服气:“什么不方便,花木兰不也是女的吗?”
从此,参军当兵,始终是她心中的梦想。1959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等部队院校,招收女生。彭玉兰得知这一消息,激动得彻夜未眠。
她在此后不久填写的高考志愿表上写下志愿: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自动控制系,并以优良的成绩被录取。
03彭玉兰因何改名
离上大学报到的日子越来越近,8月24日,彭玉兰在屋里收拾行装,彭德怀轻轻走了进来,关切地问:“东西都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了。”彭玉兰轻声地回答着。彭德怀看了一眼侄女摊在床上的衣物,慢慢说道:“我看你的东西不是很多,就带上我出国用的那个小皮箱吧。”
说完,转身回到自己房间,拎出来一个黄色的小皮箱:“这个箱子是我出国时用的,看来我再也用不着了,你拿去用吧。”
一边说着,边帮侄女将衣物装进皮箱。听着伯父的话,彭玉兰的眼泪像决了堤的洪水,倾泻而下。
临行前,彭德怀与彭玉兰进行了一次谈话。彭德怀对侄女说,要有战胜困难和挫折的思想准备,要有坚定的信念,在任何情况下,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都不能动摇。彭德怀还再三叮嘱侄女:“到了学校,你要争取入党!”
听着伯父的“临别嘱咐”,彭玉兰思绪万千。她想起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想起了献身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个个钢铁战士.
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钢铁意志,顿时觉得玉兰这个名字太女性化了。对,要成为一名钢铁战士。彭玉兰踏进学校门,就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彭钢。
彭钢离开后,彭德怀更加孤单和落寞。不久,他便搬到了吴家花园,过上了种花种菜的农民生活。
时光荏苒,五年大学生活结束。但她没想到,等待她的竟是不公平的命运。大学刚毕业,她就被迫脱掉军装,转业到北京汽车修理公司工作。
不仅日思梦想的女兵梦破碎了,还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就在这时,母亲龙国英在湖南去世。彭钢肝肠寸断,伤心欲绝。
父亲牺牲23年来,一些好心人劝母亲改嫁,把小儿子和小女儿送人,母亲执意不肯。她把小女玉兰和小儿子正祥搂得紧紧的。
一双儿女也搂着妈妈,大声地哭喊着:“妈妈,不要把我们送人!"三人哭成一团。母亲含辛茹苦一辈子,没享过一天福。
她本想参加工作后把母亲接到北京来,却没想到敬爱的母亲远离她们而去……这对彭钢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
自从彭钢工作后,由于工作地点很远,彭德怀便帮她洗衣服。她得知此事后不好意思,之后再也没敢留下脏衣服。
每天早上上班,彭德怀一大早便为她冲奶粉,接着把鸡蛋打进去,才敲响她的门;吃完早饭后,还会把彭钢送到公交站;晚上下班后,彭德怀早早便站在站台上接她了。之后,彭钢每次说起这些事,都泪流不已......
按北京汽车修理公司的规定,彭钢不仅能领到一笔丧葬费,还可以享受工厂里的互助基金。但彭钢没有去公司领过一分钱。
因为,伯伯告诉她:“集体还不富裕,能给公家省一分就省一分吧!"那时的彭钢体重不到40公斤,尽管身体瘦弱,但她非常要强。
汽修公司地处右安门,从伯伯的新住处京西吴家花园到右安门要坐近两个小时的公共汽车。为了做到按时上下班,彭钢每天不到6点就起床,常常饿着肚子去单位,晚上回家多半是顶着星光归来。
每个星期,她还要坚持到王府井附近公司下属的汽车修理厂义务劳动,与工人们一起修理解放牌卡车。
看到她总是满身油污汗水涔涔的样子,工人们纷纷竖起大拇指:“这个转业干部真能干!”
彭钢为人朴实,吃苦耐劳,赢得了北京汽车修理公司干部群众的一片赞扬声,进公司当年就被评为先进,党组织还把她作为人党发展对象和干部苗子进行重点培养。
彭德怀得知这个消息,高兴地说:“那你快点写申请书吧。"彭钢写完申请书,彭德怀又亲笔进行了修改,之后让侄女工工整整地重新誊写了一遍,催促她当天送交党支部。
这天恰好放假休息,而且党支部书记家住在北新桥,从西郊到北新桥往返一趟要坐三四个小时的公共汽车。想到这里,彭钢对伯父说:“明天上班时再交吧。"
彭德怀听侄女这样说,皱起了眉头:“玉兰呀,现在党组织伸出手来迎接你,你还不紧不慢地等明天。你知道吗?我17岁离开家,为了寻求革命真理,经过多少磨难,走了多少弯路,直到30岁才加人共产党,整整13年呀!”
伯伯的话激励着彭钢。她当即揣上“申请书”,换乘公共汽车。在太阳落山之前赶到了党支部书记家,双手递上了人党“申请书”,同时汇报了近来的思想情况。
04彭德怀去世,彭钢帮他完成生前遗愿
1965年6月的一天,彭钢要结婚了。未婚夫袁士杰在北京一所大学里任教。当她把这个消息告诉伯父时,伯父高兴地笑了。
这是彭德怀几年来难得一见的笑容,彭钢倍感欣慰。侄女结婚那天,彭德怀为袁士杰和彭钢斟满了酒,高兴地说:“来,这是你们的喜酒,伯伯一定要多喝几杯!”
放下酒杯,彭德怀拍着袁士杰的肩膀说:“士杰,我今天是嫁女儿啊!”
1965年11月,彭德怀出任“大三线”建设副总指挥。从此,两个人便分开了。让彭钢没想到的是,她再次见到伯父,他已经是重病缠身。
彭德怀在四川
伯父离开后,彭钢也从吴家花园搬到北京东郊的单位居住。彭钢新家没有多少摆设,一张棕床是伯伯留下的,没有床架子,开始用几块砖头垫着,后来买了四个方凳支起来。
一口樟木箱子、两个小凳子和搓板也都是伯父去成都前留给她的。就连厨房里的炊具和碗筷,细心的伯父也都给她置备好了。
彭德怀前往三线后,彭钢对伯伯异常思念。再次见到伯伯,却看到他躺在病床上。
从医院离开后,彭钢买了毛线,熬夜加班为伯伯织了一件毛衣。之后的时间里,彭钢无微不至照顾着伯伯,送他走完了最后一程。
1974年11月29日,彭德怀将军去世,疼她的伯伯离开了彭钢。在他弥留之际,彭德怀对侄女留下遗言:“等我死后,我多想和两个弟弟埋在一起.....”
话音刚落,泪水便夺眶而出。此时,彭钢也已经哭成了泪人,点点头说:“伯父,你放心,我会照办的。”
彭德怀追悼会
伯伯去世后,苦难也再次降临到彭钢的头上。她来到公司下属的一个分厂劳动改造,被分配的工作是给汽车配件活塞打油眼。
尽管这算不上什么技术活儿,但要整天站在钻床旁边,周而复始地重复着同一个动作,一天下来累得她常常抬不起胳膊。
倔犟的彭钢在逆境中变得越来越刚强。工人们看到这个大学生朴朴实实,身上没有骄气,干活儿出工又出力,就把她当成自己人,相互之间帮助支持,这使得她身处逆境不孤单。
在和工人师傅情同手足的交往中,她不仅学会了车间里的各种活计,还学会了织毛衣,结交了许多好朋友。
一天夜里,彭钢坐在灯下为丈夫织毛衣。织着织着,脑子走了神,不由自主地念叨起来:“士杰,我学了五年电子计算机,扔了太可惜,我还想把它拣起来。”
是啊,现在整天打油眼,洗缸套,长此以往,专业全荒废了。袁士杰也正想这个问题。见妻子表露出这个想法。
打那儿以后,袁士杰总是从学校图书馆为妻子借回一些科技书籍。每当夜深人静时,小两口就伏桌学习起来。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彭钢那颗伤痕累累的心得到了莫大的抚慰。
日落月升,春去秋来。彭钢在人生的海洋里顽强地开着顶风船,自强不息地前行着,奋斗着。
在车间劳动五年之后,彭钢被调到汽车修理公司的技校当数学教师。她十分珍惜手中来之不易的教鞭,辛勤耕耘在三尺讲台上。授业解惑,教书育人。
1978年11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对于全国人民来说,是久历严冬之后到来的“春天”。而对于彭钢来说,则无异于新生命的开始。
1978年12月24日,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为彭德怀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邓小平致悼词。
站在伯父灵前,彭钢心中百感交集。她决心继承伯父的遗志,像伯父那样做人做事,刚直不阿,一身正气。
不久,彭钢重返部队,又穿上了久违的绿军装,一种失而复得的幸福感充盈在她的心头。
1979年8月18日,彭钢终于站在鲜红的党旗下,光荣宣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开始了新的征程。
也许是长期在伯伯身边生活的缘故,彭钢身上总是一身正气。1990年,总政治部成立中央军委纪委,她先后被任命为副部长、部长、中央军纪委副书记。
1991年,中央又授予她少将军衔,成为建国之后第九位女将军,同时以第一位女将军部长载入历史。
在工作上,她兢兢业业,在军中被成为“军中女包公”。2014年,彭钢因癌症病逝于北京,享年74岁。(原创 锦年)